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队专区 球队专区

马拉松的战役,马拉松战役名词解释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马拉松战役名词解释2.马拉松战役的名词解释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萨珊波斯特点:一、楔形文字的发明。二、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以及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三、发明太阴历。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

1.马拉松战役名词解释

2.马拉松战役的名词解释

马拉松的战役,马拉松战役名词解释

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帝国——塞琉古王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萨珊波斯

特点:一、楔形文字的发明。

二、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以及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

三、发明太阴历。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区分出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绘出黄道十二宫的图形。又以七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称,并学会了置闰。

四、数学上,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为代数学奠基。

五、建筑和雕刻,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社会情况:反映了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

评价: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法典的制定标志古西亚法律制度的进步,国家的成熟。

发波斯帝国发展历程: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二千年代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尔斯地区),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公元前2000年与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的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在其兴起前曾臣服于米底王国。米底人曾臣服于亚述帝国。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在亚述统治下的各民族中,米底人是最先起来反抗亚述人统治的。公元前672年,它争得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米底王国,都爱克巴坦那。

米底王国曾强大于一时,它统治了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米底,波斯、帕提亚等地)和小亚的部分地区。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同新巴比伦王国结盟灭了亚述帝国,分得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它还同小亚的吕底亚王国争夺对安那托利亚的统治权。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建者为阿契美尼斯;当时整个波斯地区还是在米底王国的统治之下。阿契美尼斯死后,他的儿子泰斯帕斯继任王位,并在米底王国斯基泰时期带领阿契美尼德脱离米底王国的统治。泰斯帕斯死后将土地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塞鲁士一世和阿里亚拉姆尼斯。他们死后将王位分别传给他们的儿子:冈比西斯一世和阿尔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继承冈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袭了亚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联合阿契美尼德王国。

居鲁士随后开始扩张领土。他首先公开反叛米底王国,并在公元前550年将其彻底消灭。其后,他与巴比伦结盟,以确保王国的后方不会受威胁;公元前546—539年之间,居鲁士先后征服了东部伊朗和中亚的许多地区:巴克特里亚(大夏)、马尔吉安那、花剌子模、索格地亚那、格德罗西亚、萨塔吉地亚、阿拉霍西亚、德兰吉安那、萨克人的地区、阿富汗等地,其统治范围在东方接近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47—546年,波斯人同小亚强国吕底亚王国发生战争。吕底亚是一个十分富庶的国家,在其强盛时,曾控制了希腊世界和东方之间的海上和陆上贸易。米底王国灭亡后,它于公元前547年出兵卡帕多细亚(原属米底,现已归波斯人统治),从而引发了与波斯人之间的战争。居鲁士率军还击,打败了吕底亚,俘虏了它的国王克列伊索斯。不久,波斯人又借镇压吕底亚人起义之机,征服了小亚西海岸各希腊人城邦。消灭吕底亚后,塞鲁士乘着巴比伦国内政局不稳之时挥军向其进攻。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城陷落,居鲁士入城,并握住巴比伦守护神马尔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伦人的身份来统治这个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势力扩至埃及边界。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任王位。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攻破其国都孟菲斯,更将法老掳至苏萨。埃及国王普萨美提克被俘(后因参与反对波斯人的起义而被杀)。他在埃及建立了第27王朝。由此,波斯人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其版图比埃及新王国和亚述帝国大得多。此后,他还曾出兵远征利比亚和努比亚,均不顺利。据希罗多德,冈比西斯远征利比亚的军队毁于沙漠风暴;而远征努比亚的军队则败于准备不足。于是埃及爆发了反对冈比西斯的起义。公元前524年末或523年初,冈比西斯回到埃及首都孟斐斯,镇压了起义。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国内部发生叛乱,冈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师回朝,却死在途中。其王族将领大流士一世续率兵回国,并成功平定叛乱,更最后获得王位。

波斯帝国刚建立不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王权与贵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当冈比西斯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征服遭到挫折时,终于引发了高墨塔暴动。暴动于公元前522年3月14日爆发于波斯国内的庇里什瓦德地方的阿尔卡德里什山。暴动者打着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狄亚的旗号起兵。暴动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响应。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六个波斯贵族一起密谋,杀死了高墨塔及暴动的其他领导者,镇压了各地起义。暴动历时7个月。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为阿尔沙米斯的孙儿,同时也是阿卡米力斯家族的王子,他夺得王位后对内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稳定政局。大流士上台后,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两度起义反对他的统治,他严厉地镇压了起义。为了巩固他的位置,大流士在Parsa建立了新的首都,希腊人称为波斯波利斯(“波斯的城市”)对外他积极推行扩张。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大片地区纳入疆土。东部的战役巩固了由赛勒斯获得的利益并将广大的印度次大陆北部变为了波斯控制的省份之一。其后,他又挥军至亚细亚与希腊之间的赫勒斯滂海峡。向西的扩展从大约公元前516年开始,大流士开始在小亚细亚沿海岸攻打希腊的殖民地。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马多尼奥斯进攻色雷斯和马其顿,但于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腊时的马拉松战役中失利。

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接续作王,薛西斯(公元前486-465),大流士一世的儿子和继承人,决定继续波斯在西面的征服,并且以公元前480年的“希腊征服之旅”而闻名,那是一场以发生在塞莫皮莱、萨拉密斯和布拉底的战斗而出名的战役。并于公元前485年成功镇压在埃及发生的一场叛乱。其后,他对希腊发出多次进攻;最初获胜,占领希腊北部地区。但在之后的几场战役中均失利,马多尼奥斯更于普拉提亚一役中战死。希腊的城邦最后保持了一致行动并击败了薛西斯,标志者波斯帝国衰落的开始。从此,波斯帝国停止扩张。

大流士改革:A.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军政分权制度,大流士划全国为23个行省,每省设立总督(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赋税)和将军(负责统领驻军)各一人,两者互不隶属。又在总督身边设立“皇室秘书”,作为皇帝和总督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地方军政分权制度好像是从宋朝开始,至于“皇室秘书”很象中国唐以后的“监军”。)

B.效法亚述,进行军事改革。包括建立“不死队”;把全国分为5个军区,以便于管理;严格规定每省驻防军的规模;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军队由波斯贵族领导;在腓尼基人的协助下建立海军;每年进行军队检阅。(军区就好比唐朝前期的节度使或都护。)

C.重新规定各省的赋税,并采取包税制度。(很像中国历史上的元朝。)

D.修筑驿道,开凿运河。驿道的修筑有利于军队的机动性,更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相异的差距日益缩小;而运河也北非和西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正如中国秦统一之后。)

E.统一度量衡。(也如秦的统一。)

F.奉一神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该教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

波斯帝国历史地位:庞大的波斯帝国只是一个暂时的军事行政联合,历时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使波斯帝国元气大伤。困于内外重重矛盾的波斯帝国,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便急剧衰落。当马其顿-希腊东侵时,波斯军队无力抵抗,屡战屡败,终于在公元前330年灭亡了。

波斯帝国领土辽阔,民族复杂。当其全盛时期,帝国以相当严密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对待被征服民族的比较开明的政策,维持帝国的统一。为了军事和行政的需要而修筑的驿路网,把帝国各部分紧密连接起来,同时也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海上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大流士一世实行税制改革及统一度量衡和币制 ,更促进了帝国的经济发展。

在艺术方面,波斯帝国留下了宝贵遗产。帝国从各被征服民族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伦、希腊各民族的艺术成就,构成自己独特的雄伟壮丽的风格。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建筑在巨石垒成的高台上,有大王听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厅,浮雕和壁画形象生动、庄严肃穆,显示出国王的尊严。根据波斯波利斯王宫正门上的铭文,薛西斯一世修建了万国之门。金属细工在波斯也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工艺。艺术家们以槌压的方式制成金片装饰宫殿的门和用具。波斯文化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使用楔形文字。大流士一世当政时,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

马拉松战役名词解释

1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2吠陀时代

指印度成立吠陀圣典的时代,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西元前1500~前900) 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征服塌鼻、黑色肤种的原住民,在旁遮普开始过着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赞歌、食物祭供。后来则有专司祭祀仪式的祭师。众所周知的《梨俱吠陀》(前1100或前1000),就是祭师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赞歌集,是由祭师们所汇编而成的。此一时代被称为前期吠陀时代。

此时期的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为单位而活动,由被称为‘ra^jan’的首长统治。‘ra^jan’之权力行使受sabha^、samiti等部族集会的限制。他们已知青铜,但未使用铁。最重要的财产是牛,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马则被用来拉战车。二轮战车的机动力是雅利安人战胜原住民的主力战备。他们进入印度时,印度河文明已经衰退,但原住民间存在相当高度的农耕文化。原住民中有许多部族与雅利安人具有平等关系。两民族间早就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

〔后期〕(西元前900~前700或前600)部分雅利安人从西元前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不久在该地成立农耕社会。铁的使用自西元前800年起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渐普遍。此一时代的前半期编辑《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后期成立《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成立。后期吠陀时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调查。

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前期吠陀时代,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经分化成三个阶层,即以ra^jan为主的有权势者、世袭的祭师、一般民众。到后期吠陀时代,此三阶层的排他性增强,而形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三种姓。又在三种姓之下配置隶属民,其主要来源为被征服的原住民。此即为种姓制度的初期形态。

3 种姓制度 caste system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语义:“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一词源自拉丁语的castus,原为“纯洁”之意,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则作castas,即“种族”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则见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语将cast当作相同的意思。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后,首先将此字用于该制度之上,“常常用来称呼印度最低贱的各个阶级,以与高阶级的主人们有所区别”。随着西方社会对该制度的兴趣,该词逐渐被普遍采用,意义上也出现改变。

4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5 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继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之后具有决定性的一战。从此之后,希腊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终于把波斯军队赶出了希腊本土。太米斯托克利在海战前后英勇机智的表现,使他名扬希腊半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希腊人奖给他一辆漂亮的战车,给他戴上了一顶象征最高荣誉的橄榄花环。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那支陆军,大约同时又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消灭了波斯在那里的残存海军。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双方订立和约,结束了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渊源,而萨拉米海战为希腊人赢得了一切。希腊从此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雅典帝国、帕蒂农神庙与“黄金时代”从此而来!

6中文名称: 马拉松会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

发生地点: 马拉松平原

马拉松战役中,雅典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鼓舞全希腊人的胜利,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

马拉松战役后,希腊各城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团结,结成了三十个国家的同盟,并由斯巴达领导,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

7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

8贝希斯敦铭文(波斯语: ? ; 古波斯语: Bagastana)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的多语言的铭文。三种不同的语言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同一篇文章被刻在其铭文上。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马拉松战役的名词解释

马拉松战役的解释

希波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公元 前490年,波斯军队第二次远征希腊,入侵亚提加半岛。雅典军队一万人 联合 盟邦布拉的军队一千人,在半岛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以顽强的斗志和 灵活 的战术,击败了十倍于己的波斯军,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的 信心 。

词语分解

战役的解释 完成 战略 目标 某一阶段中各种作战的总称详细解释为实现 一定 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作战方向和时限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四:“在 淞 沪 战役中,我曾往

马拉松战役是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对雅典发动的战争。雅典方面参战的一万一千人全部是重装步兵,他们按照惯例在马拉松平原的西侧排出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此时正值雨季,马拉松平原只有中间地势较高,两边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靠智谋获得了胜利。波斯军队共阵亡6400人,雅典方面仅仅阵亡192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悬殊差距充分体现了希腊密集阵对波斯方阵的压倒性优势。

文章标签: # 波斯 # 公元前 # 帝国